古代圣贤系列(华夏九月天)_第三章 德高天下有好友 才子处处遇知音(1 / 2)_古代圣贤系列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三章 德高天下有好友 才子处处遇知音(1 / 2)

进入黄州地界,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苏轼他们到了麻城的春风岭。

走在山路上,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蝴蝶在草丛中飞舞,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很是惬意。苏轼像是忘了自己的身份,成了逍遥的游客,在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山色。

路边稀疏的梅花开得很鲜艳,迎风颔首的花朵挑逗着诗人的情怀。越往前走梅树越多,整个春风岭花团锦蔟,灿若云霞。

苏轼停下脚,站在梅花丛中,思绪如花丛中的飞蝶。

苏轼朗声吟道:“春风幽谷水潺潺,灼灼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伴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轼吟罢,远处飘来了嘹亮的歌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之不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歌声圆润深厚,悠扬远去,经久而不息。

苏轼四处眺望寻找唱歌的人,这是一位隐居的高人。

一辆马车驶来,青青的车盖,一匹白马。

马车在梅花丛中穿行,如同一片飘悠的白云。到苏轼面前停下,赶车的是位中年人,头戴高高的方山冠,身穿青色葛布衣,一身隐士高人装束。

来人向苏轼施礼道:“子瞻兄,多年不见,近来无恙?”

苏轼被问得一时语塞,仔细地打量着对方:“先生是……?”

“哈哈,真是贵人多忘事。”说着摘下方山冠,“看看我是谁,连我陈季常都不认识了?”

“啊!你是季常兄?啊呀,多年不见了。”苏轼拉住陈季常的手,“他乡遇故知,你怎么在这里?”

“上车吧,我是特意来迎你的,有话慢慢说,回家慢慢说。”

苏轼招呼苏过拜见陈季常,彼此见过礼,便随陈季常回去。

在车上苏轼迫不及待地追问:“季常,你怎么能在此地等我呢?这些年你一直没有音信,怎么忽然冒出来了?”

“辽阔大地,山林江湖,人如鸟兽在哪里不可以呢?哈哈,我的家就在前面,在我家里住几天,畅饮几日,有什么话还说不透?”

苏轼笑笑:“我就是稳不住,但一定要在你府上住几日。”

“子瞻,我的家就在前面那个村庄。”

山前是一片随山势起伏的杏花,杏花掩映中隐约地露出一片茅屋。

“好地方啊,我明白了,季常你真行啊,真会选地方过逍遥的生活。”

“哈哈。”陈季常把手中的鞭子抖了一个鞭花,清脆的鞭声在空中炸开,白马小步颠起来。

陈季常唱道:“我本渔樵爱山野,一生逍遥自在者。云鹤白鹿是比邻,江湖草泽任居穴。清晨东山餐朝露,薄暮落晖梦南柯。南山田亩锄豆苗,欲与陶潜对酒歌。”

听了陈季常的歌,苏轼明白了他的追求,苏轼说:“我应该称你‘方山子’了?”

陈季常家住杏花村,绿色的篱笆将村子环绕起来,村子遍植杏树,房屋在杏树掩映中。一条山泉从村子里穿过,泉水在村子里留下一曲叮叮咚咚的山歌。

村头的招牌上写着:“杏花村”三个字,苏轼一看就知道是季常的手笔,比以前更超尘脱俗了。

苏轼说:“方山子的手笔。”

陈季常笑而不答。

苏过见“杏花村”三个字,便随口吟起杜牡的《清明》:“清明佳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陈家是一排茅屋,四周篱笆,家设简陋。

季常的妻子站在门口大嗓门喊道:“孩子们,快出来,迎接苏子瞻伯父。”

因为是熟人,苏轼开玩笑说:“嫂夫人的嗓门还是这么高啊?”

陈季常笑了:“难改河东狮子吼啊。”

妻子拿笤帚就要打,季常早有准备,一下子跑了。笤帚却落在苏轼的背上,众人都笑了。

苏轼喊:“好你个方山子,你闯了祸,让我替你受罚。”

“打是亲,骂是爱。再说了,你们俩是一路货。打谁都一样。你在这里多住几天,我给你好好养养伤吧。”

苏轼说:“那恐怕旧伤没好又添新伤了”

季常说:“那你就在这里住下算了。”

苏陈二人是多年的知己至交。

十八年前,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季常是知府陈希亮的四公子。苏轼年轻气盛,与陈知府多有向背;但是,季常豪侠仗义,两人性情相投,交往甚密。

在陈家住了五天,饮酒谈诗,赏花赋月,游歧亭山水。然后才离开歧亭杏花村,赶往黄州。

到了黄州城,贾六上前跟守门的兵卒打话,兵卒说:“请少等,我去通报一声。”兵卒溜颠跑了,一会儿来了一个穿官服的,后面跟着一抬轿子,苏轼一看这轿子的规格是太守的轿子。

正要往一边躲闪,来人冲苏轼拱手道:“是苏大人,苏学士吧?下官黄州通判孟亨之奉太守徐大人之命前来迎接苏学士。”

苏轼赶紧向前还礼说:“岂敢岂敢,戴罪之身岂敢有劳通判大人。”

孟亨之拉着苏轼说:“你我以后同府共事,不必客气。苏学士上轿吧!”

苏轼忙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还是步行好,顺便看看黄州的市貌。”

“子瞻兄,你在黄州也不是住三天两日的,有的是时间逛,黄州要因诗词文章而闻名于世了。”

“无论如何不能坐轿子,这是使君的轿子。”

“徐太守有公务,所以特意派轿子来接你苏学士,如果苏学士执意步行,这恐怕有点……哈哈,太守一片心意。”

苏轼笑着点点头说:“恭敬不如从命。”

孟亨之掀起轿帘说:“请!”

“通判大人请。”

二人上了轿,在轿子上一边观光一边聊。

虽是首次见面;但孟亨之早已了解苏轼的人品与文品,所以二人之间并没有陌生感,俨然一对老相识,谈得很投机。

轿子出了黄州城,进了一座偏僻的寺院,这是定惠院。庙宇不大,僧人也不多,庙内收拾的挺干净。

孟亨之对苏轼说:“苏学士,黄州穷乡僻壤,太守府也没有房屋,只好暂时委屈点儿。”

苏轼倒觉得这里远离嘈杂的闹市,难得的清静,很适合自己:“挺好的,挺好的。幽雅清静。”环顾了一下庙宇,“这里挺好的,很清静的。”

一切收拾妥当,苏轼与孟亨之去了太守府,太守徐君猷要为苏轼接风洗尘。

太守徐君猷,风流儒雅,仪态万方,文才华美,且又为人朴实,对苏轼钟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