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墙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蝴蝶?”
阳光下,一个皮肤稍黑,身材瘦削的小男孩,拉着父母的手,他们一起看到了满墙五彩斑斓的蝴蝶标本。
墙宽约10米,高约5米,阳光和室内的灯光都打在晶莹的蝴蝶翅膀上,令人望之心动。
导医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医院的文化展示墙,每一只蝴蝶都代表着一个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获新生的患者,现在这面墙上已经有三千多只蝴蝶了,我们还没有将去年的移植成功例数加上去,因为这面墙已经暂时贴不下了。”
小男孩伸手想要去抚摸蝴蝶的翅膀。
父亲的目光游移在那些多不胜数的蝴蝶上,感慨:“已经成功了这么多例。”
导医说:“是的,我们医院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移植成功的经验。就移植数量上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父亲静静地深吸了一口气,而后中肯地点了点头。
“别害怕,要勇敢。你也会成为这样的蝴蝶的。”母亲对小男孩说道。
“嗯!”小男孩非常懂事地接受母亲的鼓励。
导医引导他们向电梯走去,途经医学团队介绍栏,顺手从上到下介绍:“这是我们的医学核心团队。两位所长是业内著名专家,周一、三、五会来查房,这是我们的ph.d主治和主任们,负责全程管理。这一些是病理、药剂、护理和影像学的主任们,主要协助临床工作。”
一眼望去医学核心团队约有五十多人。
不过未做过多停留,继续走了一小段路,很快就到了电梯间。
父亲摸了摸儿子的头,几人一起安静地等待着电梯。
上午9:50,我的微信收到了主治发来的语音消息。
“今天我们要收一个再障的小男孩,已经到了,在办入院手续,给他安排住53层流床。来了先问病史,问他们家拿以前病历看一下。常规的抽血都先开上,约血,下午做骨穿+活检。”
“收到。”
简短的回复后,我放下手机,开始一天日常住院医师工作。
抄录化验结果,根据化验结果,主治给了一些诊疗意见。
早上基本对患者都处理了一轮。
10:30,今天的再障新患儿已经办完手续,拉入病区,携父母出现在我面前。
我打量了他一眼。
看起来一般状况良好,皮肤无明显出血点,没有激素面容,行走活动都还算正常。
“你好,大夫,我们是患儿a1的家属,a1今天按预约来住院了。”患儿的妈妈说。
“好的,主治早上已经告诉我你们今天要来了,他是刚发病吗?”
“是的,一个月前学校体检查出来血三系低。”
“发病时有什么表现吗?”
“体检之前,学校上体育课,他跑完步之后脚上和小腿上就会出现一点一点的出血点,过一两天自己可以消退。但是跑步耐力较之前明显下降了,他说跑不下来,体育课需要跟老师请假休息。当时我们没有在意,不过很快学校就组织体检了,查出了他血常规有问题。”
“是出血点可以自行消失吗?当时有没有关节痛、肚子痛或者腰痛?”
“这倒没有。不过体检结果出来不正常,我们都担心死了,立刻带他到我们当地市里的医院去看,做了骨穿,医生说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好的,已经做过骨穿了。能把报告给我看一下吗?”
“啊,可以!孩子他爸……他在外面,资料在他那里,我叫他进来。”
过了一分钟,走进来一个高挑瘦削,有成熟理性的中年男人,就是小男孩的爸爸,孩子和父亲长得很像,而父母之间很有夫妻相,所以他们一家人其实都长得很像。
我感到很有趣,微微一笑。
是很好的家庭呢。
“骨穿、血常规、之前的就诊记录,都在这里。”
“有学校体检的血常规结果吗?”
“有,这个是。”
我一边翻阅着资料,一边听着孩子妈在旁边表露心绪。
“他可聪明了,刚在市里的科技大赛拿了一等奖,之前还参加很多竞赛,都拿奖了。我们实在很难过,他竟得了这样重的病!”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发热,感染过吗?”
“之前有发烧过,用了抗生素之后体温已经正常1周多了。”
“白细胞、中性粒都很低,很容易感染。注意做好防护。现在有咳嗽、咳痰或者其他一些呼吸道症状吗?”
孩子说:“就是鼻子有点堵。”
我让他摘了口罩。
在他取下蓝色口罩的之后,我看见了鼻中隔至左侧鼻腔,厚厚的一团黑色团块灶粘附且浸润在黏膜上。
虽然目前来看病灶不大,但我感觉还是略为棘手。
不排除是毛霉感染。如果干预得不充分又进展快的话…要知道上次见到这种情形的那个女病人,鼻腔、上腭连骨头都被霉菌腐蚀穿透了。严重的感染,抗感染周期就很长,疗效不确定,还耽误原发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