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王子虚)_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1 / 2)_大明180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1 / 2)

大明1805 王子虚 7797 字 7个月前

第597章  真的要修史了

        大公六年七月十八日,大明京师应天府新城,大宗伯沈复专程拜见皇帝朱靖垣。

        在皇帝办公室里面见了礼,沈复递上了一份自己写的奏疏:

        “陛下,臣以为应该修一份罗马和泰西诸国史了。”

        朱靖垣听了这句话就是一愣,主要是没有意识到修史这件事情。

        然后就打开奏疏看了一下,沈复在上面写了修撰罗马和泰西诸国史的意义。

        首先说明,罗马和泰西诸国不同于大理和日本。

        其领土面积广阔,国家成分复杂,目前剩余的人口数量众多。

        关键是有了相对较高的文明特征,有一大批能够管理社会且拥有编撰文献能力的遗民。

        这些人短时间内不会全部消失。

        他们会留下很多记录,甚至可能会出现民间版本的泰西通史。

        如果大明朝廷不修史,等同于将罗马和泰西历史的解释权,放给了这些泰西诸国遗民们。

        他们修撰的历史的态度未必会符合大明的政治立场。

        与其这样,不如大明朝廷官方修撰一份罗马和泰西诸国史,可以尽可能的简略,但是可以表明朝廷立场。

        以后,礼部在文化宣传方面,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参照。

        艺文部审查文艺作品时也能有一个标准。

        大明朝廷理所当然的目标,是将天下生活的其他族群,有选择的纳入大明的天朝体系。

        焚书、平坟、拆庙有助于推动这个过程,可以尽可能斩断其根源。

        同时,给其他族群修史同样有助于推动这个过程,盖棺定论可以安抚现存的其他族群遗民的情绪。

        承认对方过去存在过的事实,同时营造融入进来是大势所趋的共识。

        随着其他族群移民的事实上逐步消亡,在后世逐步消减其他族群过去存在的事实的叙事。

        奏疏不长,内容非常的简洁,表达的观点也非常的明确。

        修史是朝廷的责任也是权利。

        泰西遗民太多了,文明程度显然是比较高的,不能算是纯粹的蛮夷。

        所以大明在这个方面,也就没办法和对大理和日本那样,迅速的把有能力留下记录的人处理干净。

        多少都会留下一些文明的残渣和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应该主动出面掌握解释权,将这些残余痕迹倒向对朝廷有利的一面。

        将有其他倾向性的观念消除,让社会普遍认知只剩下官方口径。

        然后官方不再提及这些事情。

        这些知识不会在任何实际的环境有实际的需求。

        最后让世界上除了最为偏门的爱好者,没有人再去了解这些事情。

        朱靖垣看着奏疏的内容,心中再次回想起了前世的各种观点,某个网络键政流派中曾经流传过一句话:

        “历史给皇罗的代号是拜占庭。”

        最初提出这句话的人,其内心的意思具体有多少,外人无从得知。

        但是却可以对位体验到很多的情绪。

        东罗马后期选择了希腊化,抛弃了罗马这种整个文明圈绝对主导者的概念,成为一个与其他周边国家并列的名叫罗马的独立国家。

        所以最后连罗马这个名字都保不住,在灭亡之后被外人称之为拜占庭国。

        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所在的那片地方最初的希腊名字。

        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不被承认的政权,通常会用所在地称呼其为“某某当局”的感觉。

        积极一点的有:苟安于君士坦丁堡,不能还于旧都罗马城的东罗马,不配被称之为罗马。

        消极一点的有:抛弃了罗马文明,那你也就不再是罗马了,只能用首都所在的地方的名字称呼。

        现实一点的有:自己的传承断绝了之后,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历史就只能由别人来定义了。

        同类的情况还有历史给季汉的名字是蜀国……

        在朱靖垣看来,正是为了不让“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成为事实,不让日本人来给天朝下定义。

        留下那个故意用外语音译回来的侮辱性代称。

        刘福通、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他们代代相传着兴复华夏中国的理想。

        才能有“山河焉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现在到了自己给罗马和泰西诸国下定义的时候了。

        沈复说的有道理,这个定义还是要下的。

        否则就算是泰西移民不下,大明自己这边有闲的读书人也可能会去下。

        朱靖垣最终提笔批准了奏疏的提请。

        同时开始现场跟沈复讨论,确定大明在这份历史中的态度。

        首先当然是以神州为中心叙事,大明则是天下同时期唯一的正统天朝。

        然后是对罗马的定义:

        “有相对成熟文明体系的海外族群。”

        大明认可罗马是有“文明”的,但他们还不是特别的文明,明显不如神州那么的文明。

        对于罗马的名字,既然已经事实上了解了,那就没有必要继续强称大秦了。

        对于已经彻底死亡的对手,多少可以给予一些最基本的尊重了。

        而且罗马死绝了,泰西蛮族要负主要责任,罗马自己作死和不争气负次要责任。

        但是与神州历代王朝以及现在的大明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罗马道统彻底断绝的时候,大明这边是景泰四年,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农民。

        所以现在直接称其为“罗马”,其国人称之为“罗马人”。

        不称“国”而直接以罗马称之,意为认可其在泰西大陆上具有近似的天下共主地位。

        毕竟大汉的时候,给对方下了很不错的评语:

        “有类中国,诸国仰之如周京,居然大一统之势。”

        但是,对于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英白拉多、巴西琉斯这些称谓,绝对不能直接翻译成皇帝或者副皇帝。

        罗马的奥古斯、凯撒都等头衔,跟神州的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个性质,地位也有很大差异。

        首先,两者几乎是以截然相反的思路创造出来的。

        屋大维作为所谓的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其官方身份和职务仍然是第一公民和执政官。

        罗马直到最后灭亡都没有自己管自己叫“帝国”。

        从国号上看罗马始终都是共和国。

        res  publica  Romana。

        因为在王政时代某些不好的记忆,关键是共和国的立国基础的原因。

        罗马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都刻意规避君主的称呼。

        凯撒表示我是凯撒,我不是君主。

        屋大维表示我不是要当君主,我绝对没有想要当君主的意思!

        只是元老院给我上了一个神圣的尊号叫奥古斯都,象征着我是共和国的宗教领袖。

        我还要带着军队讨伐蛮族,所以我是罗马的军事统帅,英白拉多。

        我还是凯撒家族的政治领袖,所以我继承凯撒之名。

        总而言之,就是把一堆权力对应的头衔,加到自己的身上,实施实际的君主统治。

        但是却又不以君主称呼,更加不能用万王之王之类的称呼。

        所以奥古斯都、凯撒、英白拉多等头衔,只是实际的君主身份的替代品和解构的结果。

        甚至可以以此怀疑,泰西贵族整一大串头衔的习惯,就是罗马人造的孽。

        神州的皇帝就非常简单了,就是“是万王之王和众神之王”。

        万王之王是它统治了所有的王,众神之王是因为三皇五帝本来都是神仙,现在也被始皇帝给盖过去了。

        所以神州的皇帝总结式的,我是所有君主的君主,是天下共主。

        所有的权力和荣耀都纳入一个尊号之下,这个尊号是我自己绝对专有且具有排他性的。

        一个体系内绝对不允许有第二个人有相同和相似身份。

        罗马的统领是解析列举式的,因为我有这样一个职务,所以我能够拥有对应的权力,以及对应的身份。

        我拥有所有的最高职务,所以我是你们的最高领袖。

        我的这些职务和头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交给别人,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堆放在一起的头衔。

        基督教时代以前,罗马的大统领与神州的皇帝,实际职权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

        但是基督教时代之后,双方的差距就再次拉大了。

        罗马的那些最高领袖,最适合的称呼应该就是“大统领”、“小统领”、“副统领”、“统帅”。

        这契合他们的实际地位,也贴近他们的头衔本意,罗马大统领的基础就是军事统帅。

        “副皇帝”让大明人无法接受,副统领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他们的全称也直接采用“罗马大统领”、“罗马人的大统领”等格式。

        罗马的所有历史,总体上作为一套专门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