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奢香夫人已经算是比较偏向明廷的了,当初朱元璋对她的称赞都是“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其去世之时朱元璋还特别派了使节吊唁。
但即便如此,奢香夫人当初还是遭受了去衣受杖这样的羞辱,就是当时明朝地方官员想要逼反当地彝族。
<div class="contentadv"> 所以在宣德年间,朝廷开始从军事扩张转为收缩防御的时候交趾布政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被放弃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毕竟,那些地方在朝廷看来不是塞外苦寒之地,就是蛮夷烟瘴之地,朝廷每年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去治理和控制,那些蛮夷还三天两头的造反,这种地方朝廷不要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从宣德时期的那些文官角度来说,这却是没什么大毛病,毕竟永乐一朝,大明的疆域已经广袤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最北边已经到了北冰洋,南边则到了今天的东南亚,这是真字面意思上的万里之遥。
治理如此广阔的疆域,又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可以说已经降低到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程度。
于是放弃对这些偏远边疆的直接管控,也就成为了一种情理之中。
毕竟这些地方对于大明来说,不能说是鸡肋吧,却确实是食之无味。
朝廷每年投入巨量的财政支出,维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却并不能获得实际收益,几乎全都是在亏损。
这对于永乐时期丰沛的财政收入来说还承受得住,但到了宣德时期朝廷财政收入减少,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和财政支出就有些承受不住了。
而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除了尽可能的改革大明财政,让朝廷有更多的钱来维持这种巨额开支之外,就只能是尽可能的减少朝廷在这些地方的开销了。
对于北方,朱瞻埈想到的办法是恢复塞王戍边的制度,让这些藩王去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这种洪武时期制定的军事防御策略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至少在洪武年间确实有效的抑制了北方的边患,还进一步开拓了北方长城以外的边疆领土。
而伴随着北征成功击溃了蒙古部落的军事力量,朝廷在漠南和漠北都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控制蒙古草原,北方的问题已经算是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之后随着榷场的设立,从经济上进一步掌控蒙古各部,瓦解他们的军事力量,北方就不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了。
至于南方,交趾这个地方确实不好处理,甚至于到了后世这里也是全世界最乱的几个地方之一,各种当地土著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当的麻烦。
不过好在现在还是封建王朝时代,不用讲什么人权,真有人喜欢闹事,那就用刀把子说话吧。
虽说用武力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至少武力能够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朱瞻埈并不是喜欢采取这种手段来处理问题的人,但如果文治走不通,那也就只能走武治的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