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绯红之月)_第392章 血宝石(十二)(2 / 2)_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92章 血宝石(十二)(2 / 2)

听辜鸿铭用法语提问,何锐也用法语答道:“辜先生,既然你已经注意到了辫子税与裹脚税,就应该知道这两个税是有日落条款的。从1924年开始,到1944年结束。这两个税就会被废除。而且现阶段,这两个税其实也没真的收上来什么钱。”

“正因为如此,在下才认为新政府的气量并不够大。”辜鸿铭继续用法语答道。

何锐并没有不高兴,只是用法语继续答道:“此事牵扯到中国工业化,我不会进行讨论。”

在座的一众知识分子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听得懂何锐与辜鸿铭在说什么。其他人虽然没听懂,心中也对何锐的学识更认同了几分。

辜鸿铭其实很欣赏何锐对于儒家的‘不讨论’态度,既然辫子税与裹脚税是单纯的国家法律,又是有落日条款的法律,辜鸿铭也就此多说什么。

试探出何锐的外语能力,辜鸿铭用汉语继续问道:“何先生,此次中国对英开战,既没有通过国会讨论,又没有经过其他手段。政府一声令下,大军就进入缅甸。军国大事如此儿戏,不知何先生可否解释一二。”

何锐微微一笑,“政府已经有公告,国防军受友邦缅甸人民请求,前去缅甸剿灭一伙自称大英帝国的武装匪徒,剿灭区区土匪,何须国会通过。”

一众知识分子中的确有人被这话逗乐了。何锐说的没错,民国政府的确是这公开宣布的。某种意义上,对于大英帝国的确蔑视到了极点。但是能笑出来的知识分子数量并不多。更多的人神色颇为严肃,辜鸿铭所说的的确是大家的感受,怒而兴师,即便打赢,也是暴君行径。何锐虽然被知识分子认为是圈子里的一员,却不等于知识分子们就认同如此做派。

何锐也知道有人会这么看,便解释道:“此战并非为了与英国决出高下雌雄。其目的很简单,通过打击英国,使得英国与中国签署中英建交联合声明,自此扫平外交障碍,使得中国能够恢复与世界各国的正常贸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不知何先生庙算中胜算几何?”辜鸿铭问道。

何锐知道辜鸿铭博览群书,不过这家伙能一字不错的把孙子兵法里面的庙算篇说出来,在学者中也不多见。所以何锐问道:“既然辜先生问起庙算,不知辜先生可否还会问关于此战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辜鸿铭稍微一愣,他还真的没仔细考虑过。不过何锐既然这么讲,辜鸿铭说道:“若是何先生连此战对国内经济影响也能一并指点,在下不胜之喜。”

“判断国家经济的几个主要数据,国家的经济总量,工业产能,技术水平,就业数据。其核心就是国家对于工业的投入,以及工业营运。很多人认为此次战争是花钱如流水,我承认的确如此。但是这次战争本身也在向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道路不仅现在能用,以后也将成为西南地区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当地民众的生活也能够通过投入工作之中得到报酬,进而得到提升。西南经济将与其他地区经济之间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国家也能增加对西南的管理水平。从这个角度,战争的投入虽多,却不是单纯的军事投入。从长远角度,甚至是收益远大于支出。”

辜鸿铭觉得似懂非懂,不过他读过不少史书,甚至在满清时代,治理西南也是国家投入了巨资,进行了大量战争才得以完成。所以辜鸿铭点点头,“受教了。”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也是未来10年中中国经济一个新局面的原因。工业生产不能停顿,必须年年运行,日日运行,除了重要节假日会出现大量企业有序停工的局面之外,其他时间都必须运行。所以,促进工业发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持续对工业投入。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如果中国经济不断投入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局面,挣了100块,第二年要投入105块。这就会出现负债。”

听到这里,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才有所感,绝大多数已经理解不了。

何锐却跳过这个,说起了印度,“英属印度政府,每年都盈利。他们要把盈利缴纳给英国本土。这部分钱中的很大一部分除了被英国权贵获得,供他们享乐之外。其他一部分则是弥补英国本土因为持续投入而产生的债务。虽然诸位先生们或许不懂经济,不过大家觉得这像不像吸取人精气的妖怪?”

听到吸取人精气的妖怪,学者们能够构建出一个模型出来。而且这个模型联系到英国与印度的关系,有种阴森森的邪恶感觉。

“辜先生,你去过英国,应该感受到英国政府对国家建设还是比较上心。英国本土与殖民地相比较,是天壤之别。不知我所说是否与辜先生看法相同?”

听何锐这么问,辜鸿铭爽快的答道:“的确如此。”

何锐与辜鸿铭一问一答,所谈的内容也与知识分子的感受一致。所以大家有些奇怪起来。就在此时,何锐继续说道:“所以,在经济方面,如果国家因为投入资金搞经济而负债,是常态。如果国家盈余很多,那就是政府把国内当作殖民地看待。如此比较,不知诸位可否认同?”

一种知识分子觉得这话的确能说通。虽然看着很明确,可其中的道理却不是这些人能够想明白的。

何锐又列出了一些数字。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年净收入4400万英镑,其中1600万英镑税款汇回英国。按《辛丑条约》确定的折算标准1两合0.15英镑,英国在印度净收入合29333万两,其中10666万两汇入英国本土。

而且要知道这4400万镑不是总收入而是净收入,英属印度一年半的财政盈余就相当于一个庚子赔款。

1837~38年度,英属印度财政总收入2086万镑,支出只有1755万镑。换而言之哪怕鸦片战争前,即便按当时白银价格较高的汇率折算,英属印度年收入相当于同期大清的两到三倍——而大清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无疑比英属印度大。

对比一下,十八世纪后期穆斯林统治孟加拉的时候,每年征收田赋80万英镑,而英国人接手后三十年里每年征收268万镑。

这些数字如此明确,以至于知识分子们都懵了。有人问道:“印度哪里有这么多金银被英国搜刮。”

何锐等的就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英镑’与黄金的关系,就无法理解何锐为何对此次战争充满了心情。也对英国必然要妥协的结果无比有信心。

“咱们来分析一下税收到底是什么!”何锐准备继续讲述下去。

然而此时有人跑进来,“主席,时间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