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楼(姚颖怡)_339.第338章 柏彦(1 / 2)_惊鸿楼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339.第338章 柏彦(1 / 2)

惊鸿楼 姚颖怡 3789 字 28天前

第338章  柏彦

    金陵。

    手下呈到他面前的晨报和晚报,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

    晚报是锦衣卫在茶馆里的客人手中拿到的,而客人说他是在街上的小孩子手里买的。

    锦衣卫到街步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卖报纸的小孩子,却又缴获了一份晨报。

    满街都是小孩子,问他们谁卖过报纸,一问三不知,再问哇哇哭,三问满地打滚。

    “查,去查!”

    锦衣卫查了两天,又查到几份报纸,可这些报纸的来源又不是小孩子了,又变成买东西时白送的。

    找到那家铺子,老板娘说道:“我又不识字,不知道这是啥,早上一开铺子,就放到门口了,我看着也没用,就送给买东西的客人了。”

    老板娘没敢说,就是因为今天她送报纸,生意比平时好了几倍,可惜报纸太少了,她只用了一个早晨就送完了。

    锦衣卫只好威胁:“以后再有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就交到衙门。”

    老板娘翻个白眼:“捡到银子也要交衙门吗?”

    “路不拾遗,那是当然。”锦衣卫说道。

    老板娘点点头,明白了,这就是个傻子。

    严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搜查,反而令报纸成了抢手货,尤其是那些想要猎奇的年轻书生们,他们四处搜罗报纸,白天找不到,那就晚上去鬼市找,短短几天,报纸便在读书人中流行起来。

    初时只是少年人猎奇,不久就连官员们也来了兴趣,谁不想知道那边的事呢?

    “你快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成君,这家伙竟然还活着,我还以为他死在南下的路上了。”

    “这是新的政令吗?居然让农民可以自己到衙门里找活干,这成何体统,农人不事农桑,谁来种田?”

    “你仔细看看,上面说了是农闲,农闲,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到衙门里找活干,咱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让他们在农闲修路挖河。”

    “不一样,那边的冬天很冷的,土都冻住了,修什么路,挖什么河?”

    “真的很想知道,除了修路和挖河,衙门里还有什么活计是农民能做的。”

    不知是谁,把第一份晚报带进了后宅,官眷当中,识文断字的在多数,何况江南多才女。

    于是晚报开始在闺阁中悄悄流传,晚报上有食经、有连载的话本,有清艳婉约的新词,甚至还有名人的趣事。

    “快看,撷英先生在酒楼醉酒,被两个小厮抬进马车,真的假的,撷英先生那般芝兰玉树的人,也会被人抬着走吗?”

    “我不信。”

    “我也不信,给我看看。”

    “还有这个写话本的姚公子,以前在京城里怎么没听说过?”

    “这人好讨厌,每次只写豆腐块大的一小段,也不知道牛书生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马小姐。”

    新帝也知道了这两份报纸,他示意严密,以后查到报纸,都要呈一份到圣前。

    每一份晨报,新帝都在认真看,不仅是他,满朝文武都是如此,首辅柳山河则专门派人搜罗报纸,报纸送到后,他都要和幕僚们讨论一番。

    在晚报,大多数人则是一边看一边骂。

    “现在什么人都能写诗了吗?这写的什么,老夫当年去京城赶考时题在酒楼里的诗,随便一首都比他强。”

    “这种人能写诗倒也罢了,最可气的是这样的诗竟然能够传遍天下。”

    众人不语,是啊,即使是在对立的江南,都有无数人在看报纸,那么在那边呢,报纸岂不是已经大行其道,喜闻乐见了?

    以前他们的诗,他们的文章,都要口口相传,等到能够印刷成册时,往往已是一把年纪。

    而这晚报上的诗文,只看诗中意境就能知道,这就是初出茅庐的少年人。

    一位老者叹了口气:“昨天听到家中孙儿说起这个人,我那孙儿竟然会背他的诗!”

    是啊,千里之外的人,千里之外的诗,能让人记住,那就是成名了。

    这年头成名这么容易了吗?

    腊月初一,金陵百姓都在谈论一件事,初八那日,皇帝要到开元寺亲自主持施粥。

    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元寺都会施粥,天还没亮,开元寺外便人山人海,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想得一碗开元寺的腊八粥,祛病去邪,全家安康。

    而今年,皇帝要亲临开元寺祭天地,并且主持施粥,这可是多少年来从没有过的事。

    百姓们的反馈很快便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有些得意。

    何苒做梦也不会想到,她费尽心思把晨报和晚报卖到金陵,反而让朕得到了启发。

    最近一期的晚报上,有两篇文章都是有关腊八粥的,除了腊八粥,还有世家大族秦家的一位子弟写的食经,秦家的腊八菜。

    新帝心中不屑,这个秦家可是出过首辅的,现在的子孙却把时间和心思花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面,真是可笑。

    何苒,误人子弟!

    不过,这什么腊八粥和腊八菜,倒是给皇帝有了灵感。

    总要有一件与民同乐的事,能让百姓们不但能感受到皇恩浩荡,还能感受到朕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

    没有什么比施粥更直观也更省钱的了。

    皇帝抄了钱家,七十万两银子进帐,可是这比起在何苒那里损失的二百多万两,这七十万两就什么都不是了。

    且,七十万两银子没能进皇帝的私库,而是直接进了国库。

    而被何苒拿走的二百多万两,却是皇帝的私房钱。

    皇帝现在听人提钱就生气,可是临近年关,要用到钱的地方便特别多,因此皇帝最近天天生气。

    但是施粥不用钱,因为花的是开元寺的香火钱,皇帝主持施粥,也只是摆摆样子,无论他去不去,开元寺每到这天都会施粥。

    听说民众们得知皇帝要去施粥,都很激动,皇帝很高兴,这么多天,终于有了一件令朕愉悦的事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腊月初五。

    那一天,晨报和晚报再一次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看一眼上面的日期,都是五天前的。

    虽然是自己看不起的死敌,可是皇帝还是有些佩服何苒。

    只用五天时间,便能把京城的报纸送到金陵,可谓神速。

    何苒:多谢反馈,的确太慢了,我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皇帝拿起晨报看了起来,何苒终归还是见识太短浅了。

    这晨报上有各种法令法规,甚至还怕人看不懂,还要详细解读。还有各地衙门上报的各种数据,让人一目了然。

    皇帝冷哼一声:朕都不用派细作过去,就能知道这些重要的事。

    何苒是亲手把各种情报捧到朕面前了。

    何苒:你可真是个大聪明。

    可是看着看着,皇帝嘴边的笑容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