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的红线我来牵(一咻哒哒哒)_第3章 未知(1 / 1)_穿越之我的红线我来牵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章 未知(1 / 1)

由上图可以看出,知网上关于“森林康养”的研究文献从2015年开始出现并呈现出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发表的文献只有7篇,2021年发表了264篇,且预计今年将发表313篇森林康养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森林康养研究的重视,也体现出了森林康养的研究价值。

  国外对森林康养的研究比国内早很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和成熟的产业体系。为了了解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森林康养,以改善健康和进行放松。国外关于森林康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的健康效应、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保护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价研究上[10][11]。

  国内学者从林业、服务业、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几个行业对森林康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学者们主要针对森林康养的实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森林康养进行研究,对于森林康养旅游体验方面的研究较少。从丽(2016)对森林旅游科学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发展经验、开发与保护、作用机理、实证效果、政策法规、指标体系六个方面构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理论指导体系[12]。陈晓丽和周亦波(2016)从功效、开展意义、开发原则以及产品设计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为我国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我国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13][14]。李济任、许东(2018)和潘洋刘等(2017),对森林康养旅游及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森林康养旅游的影响因素、含义等要素,前者从康养旅游、环境和开发建设3个价值层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者确定了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标准、方法、等级等内容  [15]  [16]。刘朝望、谭益民(2017),从涵义、适宜性评价方法、规划设计、产品设置、疗法因子等法方面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设计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康养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4]  [17]。吴兴杰(2015)对森林康养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对其发展、经济学意义以及新产业意义进行分析,找出森林康养的新产业商业模式[2]。

  2.2.2  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

  在中国CNKI学术库中,截止到2022年4月,以  “民族旅游”和“民俗旅游”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共计有293条搜索结果。对搜索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关于民族旅游与民俗旅游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趋势见图2:

  图  2民族旅游与民俗旅游研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Fig.2  Annual  trend  of  ethnic  tourism  and  folk  tourism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cation

  由上图可以看出,知网上关于“民族旅游”和“民俗旅游”的研究文献于1995年开始出现,并出现研究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发表文献最多,多达24篇,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文献数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比较重视,体现出了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价值,但同时也反映出近年来国内对此方面研究的饱和。

  国内学者从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农业经济、民族学等学科对民族旅游与民俗旅游进行研究,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森林康养旅游方面的研究较少。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供给及需求、影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鼓励其他学者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深度研究[18]。徐赣力(2000)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进行了研究,从民俗风情园、民族旅游自然村和民俗节庆活动三个视角出发,探讨民俗旅游中存在的民族文化过分商业化的现象和被曲解、被加工等问题,提出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坚持旅游中高品位的文化内涵,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9]。罗永常(2005)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进行了研究,从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背景出发,在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20]。陈新颖、金玉双等(2019)从民族养生、民族饮食、民族工艺、民族体育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与康养的内在联系,探讨民族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促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差异化与独特化发展[21]。

  2.2.3  住宿体验研究

  在中国CNKI学术库中,截止到2022年4月,以“住宿体验”作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共计有236条搜索结果。对搜索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关于住宿体验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趋势见图3:

  图  3住宿体验研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Fig.3  Annual  trend  of  lodging  experience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cation

  由上图可以看出,知网上关于“住宿体验”的研究文献从2008年出现,并呈现出研究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19年的49篇,从2019年到2021年有一个下滑的现象,但是2022年出现回弹,发布的文献数量增加至43篇。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住宿体验研究的重视,也体现出了住宿体验的研究价值。

  国内学者大多从客人满意度、忠诚度和体验感等方面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进行研究。刘静艳、王郝等(2009)对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游客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概念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认为住宿产品的解说服务和环保实践是旅游住宿企业值得开发和重视的产品价值诉求但却是被忽视的环节[5]。齐程程(2016)对森林游憩住宿产品游客体验与需求进行了研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游客基本情况、满意度、需求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利用景区增强游客需求的建议[22]。王悦霖、黄世琪等(2019)对森林康养服务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自然景观、保健疗养、娱乐服务三方面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分析,认为影响消费者满意度比重最大的是空气质量和气候条件,森林康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