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木子李大湿)_第572章 不在六经,不在八纲(2 / 2)_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572章 不在六经,不在八纲(2 / 2)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  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说,伤寒初作,则邪气与精气交争于骨肉,即太阳病在表的一般病理过程。

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

以是则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正邪纷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

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故往来寒热。

纷争时则寒热作,否则寒热亦暂息,故休作有时。

热邪郁集于胸胁,故默默不欲饮食。

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邪热激动胃肠中的水气,则腹痛。邪高于胸胁之上,而痛在胃肠之下,故使其人欲呕,此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以上《内经·素问》一段虽是论阴阳交的死证,但与表证时人体欲汗的抗病机制同理,尤其对或精胜或邪胜的阐述均颇精详。

《伤寒论》一段,是说太阳病自表传入半表半里,亦由于人体抗病机制的改变所致。

古人对于疾病的体验,达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

“六经八纲的来历既明,对照前述的治则,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论治,恰为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

为证明所言非虚,再以太阳病证为例释之。

如前所述,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今就这些证候分析如下。

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  更感有充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人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机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

“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机,而使达到汗出的原因疗法吗?

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原因疗法,即号称进步的近代西医,恐亦不免以为是一种理想而已。

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质不是别的,而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治其本的疗法。”

至此,胡希恕的精妙思想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说明经方愈病之理,不厌其烦做了详解,是因为近代人们习惯于辨病论治,尤其是习惯于西医的辨病论治,用西医的病因、病理解释,而对于经方的理论了解甚少。

实际主要在讲:经方治病不是根据病名(不论西医、中医),而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根据症状分析辨六经、辨方证而进行治疗,达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