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小兵王2)_第313章 ,变化缓慢,天子也是法家(2 / 2)_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13章 ,变化缓慢,天子也是法家(2 / 2)

    “但问题还是有一些,你们东海郡产业还是太过于单一了,和食盐行业竞争压力非常大,现在齐国也被我大汉占据,整个天下有近十个郡可以生产食盐,很快会供大于求。

    你应该想办法整合产业链形成集群优势,同时要开通沟通中原的运河,好让你东海近的食盐获得更多的市场。”

    徐凡记得这一片好像是后世扬州的地界,托后是明清的电视剧福,扬州盐商可谓是大名鼎鼎。显然这里发展盐业也是有优势。

    “同时也要开发食盐业上游的产业,你们东海郡盐多了,可以想办法多捕捞鱼,做成咸鱼干等等。总之一个郡县能赚钱产业越多,当地就会越富裕。尔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好要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战略,这样即便是尔等离开,当地百姓也会记得你们的事迹。”

    招商引资已经是徐凡那个时代妇孺皆知的事情了。

    王道,王陵,李玉三人点头道:“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话分两头。徐凡在南巡的时候,张良的《大同书》已经开始轰传天下,成为了整个大汉学界最大的热点。

    三川郡,洛阳城。

    假相陈平看完张良的《大同书》和张良讲课的内容。忍不住妒忌道:“张良的运气也太好了,什么好事情都轮到他。”

    他看完《大同书》和讲义的内容,就明白这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就是天子的,当初天子的《敌友论》就是简单明了,却又直至核心。

    陈平好还真没有想错,先是徐凡用后世的文章的格式写出来,张良再想办法转化成这个世界的文章,当然张良也加入了大量他的想法,要不然张良是不会在《大同书》上写自己的名字的。

    其实《大同书》上第一作者是徐凡,张良是第二作者,但天下人却认为《大同书》是张良的想法,毕竟天子位高权重只能排在第一位,只有真正和徐凡接触多的人,才明白《大同书》核心思想是来自天子的。

    陈平想到张良制定的《诸侯礼》已经传遍整个大汉了,现在已经有人说张良是大汉的周公,这种可以青史留名的事情,没有人可以拒绝。他现在权利和钱财都不缺,就缺一个可以名留青史的机会了,他陈平也想要被人称之为陈子。

    陈平想了想自己和张良的差距,比资历,他比张良早投靠天子一年时间,他都成为2000石太守,张良才投靠天子。比才能他也自认为自己不会输给张良,这些年天子交代的任务他都完成的非常好。

    想了想陈平觉得,自己和张良最大的差距就是,张良从一开始就待在天子身边,是天子的近臣,而他却是从地方起家的。

    “果然还是要在陛下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啊”陈平感叹道。而后开始书写自己最近做的事情,请天子指导,提供意见。

    关中,长安城。

    孔鲋看着最新的《大同书》感叹道:“陛下和历代帝王最大的不同之处,他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想法,甚至天子和法家走向对立面,法家要帝王则威不可测。而天子想要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这本《大同书》就是天子改造大汉的想法,天子这是要在整个天下找他的追随者。”

    “当整个大汉上下都知道天子的想法之后,愿意追随天子的,天子就会重用他们,不愿意追随天子的,天子也会毫不留情的把他们赶出大汉,天子对待六国贵族豪强就是这样,这些人不肯追随天子均田,天子就联合汉吏,毫不留情的把他们扫荡一空。《敌友论》算是被天子用的出神入化了。”

    虽然《大同书》是张良写的,但孔鲋却明白这是天子的思想,现在天子也面临一个和始皇帝一样的问题,大汉以后的道路如何走。

    始皇帝交出一个不合格的答卷,他想快速建立一个大统一的帝国,结果欲速则不达,导致大秦帝国分崩离析。

    而天子却以大同世界吸引天下人,带领天下人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虽然这条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但孔鲋却很看好大汉朝廷,他也很想看看,大汉能不能迈入大同世界。

    伏生看完《大同书》道:“论证严谨,大同道路清晰,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大同之治,但天子却是第一个敢对大同世界前进的帝王,只凭这点,天子已经胜过无数帝王了。”

    “只是这大同书让我感到一丝法家之味?”伏生前不久才驳斥了韩非的《五蠹》,发现张良引用的例子,很多都是和韩非殊途同归的。

    孔鲋更是直接说道:“为兄却觉得更像韩非之言,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让人难以反驳,张子之名,实至名归。”

    孔鲋当年也是见过韩非的,韩非是荀子的弟子,而他也在荀子门下求学过。那是一种学神对学霸的打击,他是万万不敢和韩非比肩的。这部《大同书》论证的方法和韩非几乎一模一样,思维模式也是相同,要不是他已经知道韩非已经死了,他都以为这是韩非新写的文章。

    叔孙通喜道:“陛下要建立大同世界,而我儒家也要建立大同世界,我等儒生和陛下志同道合,这《大同书》要成为我儒家经典之一,每个儒生都要深入学习,理会其中之意,为建设大同世界出力。”

    长安城,李斯府。

    李斯和张苍两人也在品味新出来的《大同书》

    李斯看完全部内容笑道:“原来天子也是法家。”

    张苍嘲讽笑道:“不要因为张子应用事力和韩非很像,就说天子是法家,我大汉和暴秦可是完全不同的。”

    李斯却淡然道:“《大同书》论证两大支柱是生产和分配,这生产不就是我法家的尽地之力的另一种说法,只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而分配不就是限制帝王贵族的权利,防止他们多吃多占,但我法家也是限制贵族权利和利益,集权于帝王,集利益于朝廷,好让朝廷有足够的钱粮,富国强兵。

    而天子的《大同书》连天子自己的权利都进行限制。以前我法家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限制大汉不过是更进一步,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李斯冷笑道:“天子敢开这个口子,就不担心自己的后代真被人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给砍了。

    徐凡还真不担心,砍天子多大的事,后世太常见了,古今中外的事例数不胜数,原本历史400多年后,有个天子会当街被人杀了。路易十六知道不,人家当着几万百姓的面被一刀两段。亚历山大知道不,全家都被杀光了。

    张苍吓的冷汗直流道:“可不敢乱说。”

    明明是进行学术探讨,怎说出如此吓人的话?

    不过张苍想了想李斯的话,发现他说的还真有几分道理,但他还是反驳道:“你法家为君王集权,残害天下的百姓,而现在天子却想要带领天下百姓实现大同,这和伱们法家完全不同。”

    李斯却淡然道:“世界变了,我法家自然也要跟着变,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法家为君王集权,压榨百姓,才能快速富国强兵。天子有句话说的好,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天下的钱粮是有限的,百姓获得多了,国家就少了。”

    “而战国又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乱世,君王不能集权,国家就难以合力对外扩张,朝廷缺乏粮草,就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养兵保卫国家,春秋时期那些讲仁义的国家,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粮兵力来保家卫国,最后被那些强势的诸侯国吞并。”

    “但现在的情况却又不同了,天下和平稳定,已经不需要集权于帝王加快朝廷决策的效率,朝廷也不需要占据太多的钱粮用于准备战争。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应对方法。”

    而后李斯黯然道:“我大秦就是没有找对方法,天下已经统一了,却还在用战国时期的制度来管理天下,却忘记了天下大势已变,国家和朝廷的制度,也应该顺应新的天下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最后大秦却是倒在了没有顺应时代变法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