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小兵王2)_第313章 ,变化缓慢,天子也是法家(1 / 2)_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13章 ,变化缓慢,天子也是法家(1 / 2)

“使不得,使不得,白米饭已经够这两小子吃的了。”大爷虽然在劝阻,但却没有移动自己的身体。

    徐凡也笑道:“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吃好一点,这样小孩更聪明,也能读书考科举。”

    徐凡这番话显然说到大爷的心坎里去了,大爷笑眯眯道:“这俩孩子打小就聪明,某正在攒钱,打算送他们到县小学求学。”

    陈胜惊讶道:“你们村没有夫子吗?”

    按照大汉的教育制度,不是每个村里都应该有小学。

    大爷叹口气道:“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哪里会有夫子愿意过来。我们这里也就是驹县有几座小学,想要读书就必须要去县城。”

    张良脸色难看道:“朝廷不是给每个村里留下100亩的夫子田和500亩的学田。”

    张良以为汉吏贪墨了这笔田地,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夫子。

    但大爷却叹口气道:“有学田没有夫子也无用,我等平头百姓能有几个读书认字的,有学问的都是那些贵族老爷,但朝廷把东海郡的贵族老爷们都贬到边疆了,整个东海郡都没有几個人认字。”

    这位大爷的话让徐凡和张良两人面面相窥了,他们想了很多,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原因。

    徐凡也不得感叹道:“终究是朝廷缺乏人才呀。”

    任何事情果然是有得必有失,这个时代的人才终究不是像徐凡后世,他把上层一扫而光,也把人才一扫而光了。而想要短时间拥有大量读书识字的人才几乎不可能,只能等待大汉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了。

    对徐凡来说,唯一的好事就是陈郡培养的小学生快要毕业了,到时候大汉的情况会好一些,人才的缺口不会那么大了。

    而后徐凡又在这个村落看了看,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小渔村,徐凡和张良他们看到很多小渔船和晾晒的渔网。

    徐凡对张良道:“朝廷还是要支持渔业的发展,大海当中有无穷的海鱼可以捕捞,只靠这样的小渔网,小渔船是不够的,朝廷要建造千石,五千石乃至更大的渔船,去更远的海域捕鱼,以前捕捞上来的鱼还会腐烂,但现在我大汉有足够低廉价格的海盐,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渔业是大有可为的行业,发展的足够强大,天下的百姓都可以食鱼儿饱腹。”徐凡可记得他的时代每年都可以从海洋中捞几百万吨还是几千万吨海鱼,总之这些海鱼主足够养活全天下人的数量。

    张良简单回一句道:“朝廷没有钱。”

    徐凡道:“朝廷可以支持有钱的商贾投入渔业行业,弄一个标杆只要他们看到了赚钱,自然会蜂拥而入的。”

    远洋渔业终究是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主要在于渔船的投入大,而且越是大的渔船,需要的资金越是巨大,一艘千石渔船大概要花费百万钱购买,而像徐凡说的五千石渔船,要花费两千万钱,大汉刚刚结束战乱,徐凡又清洗了一波贵族豪强,能有几千万财力的贵族豪强,也只有最开始跟上徐凡的楚地豪强勉强能找出几个了。

    而技术密集型,在于这年头不管是水手,还是船长之要,进行远洋航航行,都要懂一点天文地理,敢离开海岸线太远,简直就是在找死,而真想懂天文地理,要不是有学习的渠道,要不就是靠自己的经验总结,在这个时代都是高尖端人才了。

    这也是古代的朝廷没有发展出远洋渔业的原因,全是黄土高原上的土鳖,没有见过这个行业,又怎么可能进行巨大的投入。

    倒是徐凡知道海洋的资源的丰富,就是太过于竭泽而渔了,把好好的一个海洋弄成了近海荒漠。

    就在这个时候,渔村的里正出现在徐凡面前行礼道:“我等村落简陋,难以招待几位老爷,驹县距离本村不过二十里,几位老爷现在赶路,应该可以在天黑之前到达驹县。”

    里正身后还站着十几个拿着扁担,锄头的青壮,显然,徐凡要是不识抬举,他们也不介意把徐凡打出去。

    葛婴和陈胜两人大怒想要教训里正,但徐凡制止两人,而后对里正笑道:“我等着就离开。”

    而后几人离开村落,徐凡对葛婴道:“派几个人,去查看一下这个村发生什么情况。”

    葛婴道:“诺”

    没多久在村外隐藏的上百亲卫出现,护着徐凡他们去了驹县。

    翌日,徐凡刚刚醒来。

    葛婴就对徐凡汇报道:“陛下,我们被那个村子的人给骗了,他们之所以把我们离开村,是因为他们村要和盐商交易,昨晚他们交易了一千石食盐,卖出了30万钱。陛下您敢相信,就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渔村,他们居然用粮仓来堆盐。”

    在葛婴的记忆里,盐一直是奢侈品,用粮仓来堆积盐简直不敢想象,上千石食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葛婴觉得他们被渔船的百姓欺骗了。

    徐凡听到这话笑道:“没想到那个里正还是一个农民企业家,想来要不了多久,那个村庄贫瘠的样子就会得到改变了。”

    徐凡却没有自己被欺骗的想法,这个渔村比自己想的要富裕,他更加高兴。渔村的里正倒是有的手段,让他想到了后世那些草莽英雄了,不知道这个里正能不能冒出头。

    徐凡继续南下,东海郡远离沿海的村镇就差了很多了,这些百姓成为汉民不过两年,虽然均田了,但普遍不富裕,家庭有几具铁制农具就算是富裕人家,要是还有耕牛,就算是本村的首富了,而这样的人家大部分都是退役士兵的家族。

    而在这些地方,大汉新式耕作技术,堆肥技术统统都没有,他们还是按照几百年来的耕作技术,来耕作属于自己的土地,大汉对这片土地的影响极其有限,这里的百姓甚至可以用桃花源的一句话来总结,乃不知有汉。

    徐凡对张良道:“大汉想要让天下的百姓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他的影响力终究有限,信息时代的徐凡,还是对这个世界缓慢的变化,太难以适应。

    张良宽慰道:“陛下已经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进了,好歹因为减税,均田,东海郡的百姓已经不用担心饿死了,只要再多积累几年时间,当地百姓混个温饱不成问题。”

    徐凡一行人刚刚到淮阴,就看到东海郡守王道,郡尉王陵,郡监军李玉三人带着一下汉吏对徐凡行礼道:“臣东海郡太守王道,郡尉王陵,郡监军李玉,见过陛下。”

    徐凡南巡整个南方的太守都有的紧张不已,王道虽然早就做好迎接的准备,但他却没有想到,天子会撇开大部队。他们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在淮阴县找到天子他们。

    徐凡道:“不用多礼。”

    而后徐凡招三人上去道:“朕这一路,经过东海郡,发现此地也算是政通人和,你们治理的不错。”

    王道等人喜道:“这是臣等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