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为王(顾雪柔)_61、第六十一章(2 / 2)_乱世为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61、第六十一章(2 / 2)

乱世为王 顾雪柔 3714 字 2020-08-01

聂丹道“不可能,他已死了,老三当着百官的面,开棺验的尸。”

李治烽道“我从来不说谎。”

聂丹微微蹙眉,看着李治烽。李治烽最后道“大哥,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是因为我敬重你,不要害我挨游淼的骂。”

说毕一躬身,留下神情复杂的聂丹,转身匆匆离去。

与此同时,游淼进了御书房。

赵超道“要什么聘礼,说罢。”

游淼道“不用什么聘礼,讨你一句话。”

赵超无奈

道“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你还疑心我会怎么你你们个个都猜我疑心,我看你们个个都比我更疑心。”

“谁觉得你疑心了”游淼笑道。

赵超不说话。

游淼道“你喜欢我姐么”

赵超道“我说喜欢,你会信么你心里早就想定了此事,我无论说什么,你都觉得不喜欢,又何必来问我”

游淼道“你说,我就信你。”

赵超静静地看着游淼,两人仿佛又回到了无拘无束的少年时,虽然他们在彼此没有牵挂,没有忧虑的时候,只在延边外的茫茫风雪中,胡人阴暗的木屋里共度一夜,却仿佛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什么牵绊,将他们系在了一起。

认真说来,赵超看上他,甚至比李治烽更早。那一年的元宵夜,赵超就想招游淼进宫当他的伴读。然而渐渐地走到了这里,游淼以为自己对赵超的心也死了,牵绊也断了,但在这么一个晚上,站在他面前时,看见他眼中流露出的熟悉眼神,仍然狠不下心,转身离开。

“喜欢。”赵超说,“你大可放心,她是个好姑娘,娶谁家的女儿,我都会防着,只有娶了你姐,我才能成家。我不想上朝这么累,下朝这么累,没有一刻能说真心话,回了后宫,防着自己的皇后,还像防大臣一样。唐家谢家,都动过心思,但我都不想娶。你若不愿,或她不愿,也不必勉强,当我没说过就是了。”

赵超这么若无其事的语气,游淼反而说不出半句话来。

“我再回去问问她罢。”游淼只得道。

“什么时候归朝”赵超又问。

游淼没说话,赵超又自嘲般地笑笑。

“这事也随你,我看开了,不愿意的,都不必勉强。”

游淼告退。

当天晚上,游淼问李治烽,李治烽便如实答了,游淼又道“就怕要放了聂大哥,他也不会出来,那人性子倔。”

李治烽道“他会出来的。”

游淼只是嗯了一声,一年时间没回来,没料到事情却不因自己抽身而减少,反而越堆越多。

三天后,李治烽联合军队上书,当朝请赵超释放聂丹。

一国大将,被关在牢笼里,且毫无罪名,简直是荒天下之大唐。这一次赵超没有勒令再

议,而是释放聂丹,削去官职,成为平民。

当日皇宫送来聘礼,与游淼定婚期。

游淼本想问乔蓉一声,要不要与聂丹见个面,却得知聂丹出狱后已离开茂城,不知去向何方。

翌年春,天启帝赵超大婚,册后,乔蓉嫁入宫中,乔珏贵为国舅。赵超本欲让乔珏入朝为官,却被游淼代其婉拒了。乔珏自己也不愿入朝,便依旧在山庄里做他的生意。

这注定是充满了惆怅的一年,这一年里,聂丹离去,朝中无事,游淼便回到山庄内,与李治烽过自由自在的日子。然而江南地区却似乎有什么事,正在悄悄地酝酿着。扬州军开始练兵,并常有军报送到山庄里来,请李治烽抉择。

这些军报通常是游淼协助他处理了,将零零碎碎的消息拼凑起来后,游淼得出一个结论赵超正在调集全境的兵力,互相换防,练兵。

游淼暗自估测,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再过两年,应当能出十万左右的精兵,但如今天启有兵无将。如果聂丹不回来,李治烽就要顶上,外加一众新培养的将领,只怕要对战西北贺沫帖儿,仍然危险。

只有期待聂丹能在发兵前回来,但他是去做什么呢

游淼总觉得聂丹的离去有点不合常理,难道是去找太子不应该啊,太子都死了虽然聂丹没有亲眼所见,但至少这已是默认的了。大家板上钉钉的都这么说,聂丹不会是这样的人。

游淼派人调查了整个江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带,甚至连塞北都没有放过,世上什么人的消息最灵通当然是商人。

游淼塞北的消息来源于商人,而这些商人,都是训练有素,去通商的一个目地,便是打探情报,因此商队重开,又开始与胡人做生意了。

游淼有过做生意的经验,知道胡人的钱其实是最好赚的。天启自从建国起,每年就会给胡人送钱送帛,以稳定边境战况。称为“岁币”,天启自认为是泱泱上国赏赐给臣属国的钱帛。而胡人则认为是天启皇帝怕了他们,每年送的岁贡。大家各自都是自己骗自己,倒也相安无事。

但聪明人也都知道,打着岁币的名头,实际上就是花钱消灾。每当读书人提起此事时,都觉得是个

耻辱,就连朝廷上文武百官,也尽量避而不谈此事。游淼小时候也总觉得简直就是丢人丢到家了。好好一个天启大朝,居然还要给胡人送钱

大家都咬牙切齿地想,什么时候能打一仗,将胡人打趴下才好。

然而随着渐渐长大,游淼接触的政事日多,也明白到当年太祖制定此策,确有深意。中原与胡人通商日久,百年的延边合约,与塞外可汗议定后,虽说既送钱又送东西,但一旦开始通商,却是国家掏钱买个安稳,让民间百姓得益。

每年塞外,塞内的货流,足有四十万两银的总值。而较之“赏赐”胡人的一万两岁币,三千匹绢,实在是九牛一毛。中原的货物到了塞外总被抢购一空,游淼是见过的,兽皮、人参,到得关内,又堪称至宝。

如此多年,逆差渐大,胡人终于按捺不住,觊觎中原物产。

但他们不会生产,只会抢。进关哄抢一通,抢完以后要怎么办谁也不知道。于是中原仍然只能留给汉人,而要治理中原,就得学汉人。恰恰学汉人,又是鞑靼人最不乐意的。

这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局,游淼曾经也与孙舆分析过,塞外的通商,迟早是要开的。这数年中,游淼经秦少男与谢徽商量后,由谢徽递了折子,赵超批复,前往塞北谈判,经商所得,让鞑靼抽重税。

商队暂且重开。其中缘由,当然谁也没有对外宣布,是一边做生意,一边打听消息的。

商队是皇帝组建的,虽说如此,却大部分是游淼的人,贸易所得,皇家抽三成,其余六成入国库,最后一成归游淼。

当然,要做什么生意都是游淼说了算,分给赵超多少钱也随游淼心情。游淼只是随便写写画画,交代上去就行了。乔蓉贵为皇后,国舅爷要捞钱,谁敢吭声况且捞钱也是为了养皇帝。

渐渐地,一年后,塞外商贸全面放开,被胡人把持的丝绸之路也已恢复通商,大量的银钱朝着中原涌入。士族也开始坐不住了,纷纷要求谢徽开新的商队。游淼倒是不怕竞争,便不去插手。

但这么下去,塞外物资又将一面倒地流入中原,经济素来就是汉人的强项,而胡人也将因经济,再次开战。

聂丹没有

下落,商队却带回来不少消息。

又一年秋去春来,江波山庄已积粮四十万石。连带着江南江北、夷州等地的生意经营,游家在这短短的数年内,已一跃成为江南首富。皇后出身乔家,乔珏要买地,要做生意,都无人卡他。

游淼时常提醒乔珏,凡事不可做得太过,必须给人留点后路,游家又时不时赈济穷人,是以在江南的名声还算好。而游淼不做官,也不与朝中群臣拉帮结派,这几年里都闭门谢客,赵超应当也不会再疑心他。

该做的,游淼都做了。直到又一年的开春,李治烽前往茂城述职,归来时,带给游淼一方和田玉的官印。

那是孙舆曾经的参知政事印章。

“春耕时,老三要拟定北伐的章程。”李治烽道,“让你回去。”

“不去。”游淼只是看了一眼官印,说,“聂大哥还没回来,怎么北伐还有谁知道这件事”

李治烽道“你、我、老三,李延、平奚。”

游淼怕北伐之事一传开,北方就有了戒备,休养生息,在山庄内的这几年里,他一点也没有对北方掉以轻心,而是借着商队,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是犬戎人,还是鞑靼人,以及五胡,许多消息都在游淼的掌握之中。商人不仅与平民做生意,还与五胡鞑靼的王族做生意。胡人不似汉人,汉人的地盘上士农工商,商居下品。只要有利可图,生意便能做到王室里去。

游淼所经手的许多情报,就连赵超也不知道,整个天启朝渡过了相安无事的三年,却谁也不知道,在波云诡捷的大安城内,塞外民族已暗流涌动,到了紧要关头。

秋天的最后一支商队归来,带回来大安的消息,游淼亲自在厅内见了商队头头,一名唤作林科的商人。

此人曾是李治烽统辖之下的军人,却因生性油滑而不讨李治烽喜欢。游淼物尽其用,将他调到商队里,又为他安排了不少当兵的。当然,这些当兵的,都是细作,经过特殊的训练。

“两位老爷。”林科风尘仆仆地归来,先笑,鞠躬,“小的带来一个好消息。”

“坐罢。”李治烽仍有点不太喜欢这人,只因这人当初在军营中,

当面一套溜须拍马地讨好李治烽,背地里又叫他作犬戎奴,表现得十分瞧不起犬戎人,偏偏就被李治烽知道,于是就被瞪上了。

当然李治烽不可能与一个寻常兵士一般见识,游淼也说过许多次,物尽其用,能忠心就行,不能一时意气,因口舌之争便迁怒手下,饶了他,比杀了他得到的更多。

游淼笑道“坐罢,什么好消息”

李治烽先问道“有我哥哥的消息没有”

林科笑道“老爷先别急,听小的慢慢道来,鞑靼人要出事了,只怕没几天了。”

游淼见林科笑得一脸春光灿烂,就知道北方一定是出了大事,果不其然,在通商队里,生意做得最大,也最聪明的,就是游家的商队。林科先是按游淼的吩咐,略施计谋,打通了宝音王后的娘家人。

鞑靼人自从可汗死后,贺沫帖儿吃了败仗,与聂丹等人交战连败,导致格根大王子无法继任,而匈奴出身的宝音王后与十二岁的小王子,坐上了鞑靼的第一交椅。王子妃名叫兰沫音,大了小王子三岁,现年十五。也是宝音王后的娘家人。

林科先是与兰沫音搭上线,再成功地与鞑靼王室接头,并做起了王室生意。自然,在身世这一点伪装得极好,无人知道林科是江南游家的派系。

而宝音一派中,仍忌惮着以贺沫帖儿、大王子为首的鞑靼将领,自然愿意拉拢汉人。贺沫帖儿苦无战功,回到族中后备受排挤,多年不得兵权。

宝音王后与小王子获得不少本族将领的支持,无非也正是因为女人与小孩好控制,然而小王子自己,却半点不愿意作为傀儡,母亲与妻子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于是林科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巴图小王子。巴图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支持他的将领各有打算,有的偏安一隅,觉得眼下的情况,比原先在大漠草原上狩猎过日子好得太多,不想再打仗了。

有的则认为,就算得到了整个中原,在汉人的地方也生活不下去。西北的草原,永远是鞑靼人的家。

巴图小王子受制于母亲、妻子、族人,苦不堪言,更有贺沫帖儿在旁虎视眈眈,这半大的小孩儿,几次想逃家出走,离开大安。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