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推门而入,只见院内简陋却整洁。
一个模样三十多岁的男子,正站在院中,手执书卷,低声吟诵。
他的衣衫破旧,打着补丁,却也干净整洁。
面前是几名七八岁的孩童,正在跟着于树明朗诵。
于树明警惕地打量着两人,尤其是气宇轩昂、俊秀非凡的江城,心中暗自猜测着他们的来意。
莫无忌微微一笑,上前一步,说道:“于先生,你难道忘记我了?我给你写过拜帖,你却一直没来。”
于树明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立马认出了这位曾经给他拜帖的莫先生。
他心中一惊,连忙说道:“莫先生,真是抱歉,学生一直忙于教导这些孩子,竟然忘记了您的事情。”
接着,他看向了江城,问道:“这应该是江大人吧。”
江城点了点头。
于树明扑通一声跪在了江城的面前,恭敬地说道:
“小人拜见大人。”
江城扶起他,温和地问道:“于先生,既然莫先生给你拜帖了,你为何不去会馆找他?”
于树明面露为难之色,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旧衣衫,有些自卑地说道:
“学生一无功名,二是这身衣服穿出去实在不体面,难以见人,又怎么能拜见大人?”
莫无忌见状,忍不住地批评道:“我家侯爷提拔人才向来不拘一格,你怎可拘泥外物,错过这个报效朝廷、为百姓谋福的机会?”
于树明听了莫无忌的话,心中一阵羞愧。
可是,他实在太贫穷了。
江城看着他,笑着说道:“于先生,不必过于自谦。刚才那首诗是你所作的吗?”
于树明惭愧地低下头,说道:“这是小人的一首拙作而已,入不了大人的法眼。”
江城摆摆手,道:“不必谦虚,我反而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真实,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如今的书生们大多只注重虚名,很少有人在意百姓的疾苦。于先生,你以为当今天下该何去何从?”
于树明精神一振,挺直了胸膛,掷地有声地说道:
“国之大计,民本为重。如今大隋官场上只重虚名,而罔顾百姓疾苦,只怕用不了多久,天下将会大变。”
江城听后,对于树明的见解颇为认同,继续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大人,稍等,站着也不是一回事,我去借点茶叶来。”
于树明让几名孩童回去了,然后又去借了一些茶叶,端来了两杯粗茶过来。
茶叶虽然不是上品,但泡出来的茶水却清香扑鼻。
三人入座后,于树明再次开口说道:“大人,小人虽然未曾考取功名,但一直关注着朝堂上的动向。如今的税制改革,虽然意在减轻百姓负担,但实则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推行起来阻力重重。而且,改革者似乎并没有真正了解百姓的疾苦,便草率地制定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