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远歌(熊召政)_第78章 二十四桥明月(1 / 2)_文明的远歌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78章 二十四桥明月(1 / 2)

文明的远歌 熊召政 2968 字 2020-08-15

马上看英雄,月下看美人。这是中国人贯有的欣赏方式。马上的英雄,如果驰骋在辽阔无际的草原。那一份剽悍与潇洒,不但让人眼热,而且心仪。月下的美人,如果在绣楼上倚窗凭眺,或者在花园里对花怀想,美固然美,但总觉得过于孤独。或者说,那一份冷艳有点拒人千里。但是,如果让月下的美人站在一座弯弯的小石桥上,带着荷香的风吹动她美丽的霓裳,玲珑的樱桃小嘴上,横着一管竹质的洞箫,那一份风韵,那一份妩媚,立刻,会把你带进一种陶醉,一种向往。

晚唐的诗人杜牧,是第一个用绝妙的诗句表达这种陶醉的人,他是这样吟唱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就因为这首诗,许多人爱上了扬州,都想在空濛的月色下走上二十四桥,寻找那月色下吹箫的美人。

但是,扬州的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呢自唐朝至今,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今天的扬州城内,有两座桥,都叫二十四桥。

一座在扬子江路上,古时候是一座石拱桥,现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为证明其身份,桥栏上还立有石刻的美人吹箫图。另一座桥在瘦西湖上,虽然也是新建,但其形制仍有古代石拱桥的韵致。

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说法,自南宋开始。此前,没有任何记载。倒是有不少人认为,二十四桥即二十四座桥。

北宋的著名科学家沈括,曾在扬州担任过司理参军这样的一个官职。他经过认真考察,在其不朽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地列举了二十四座桥的名字,并考察出每一座桥的架设地点与兴废的时间。兹后,沈括的观点为大家所接受。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一位化名齐东野人的书生写了一本隋炀帝艳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某夜,炀帝偕萧后及院夫人等,至新造石板桥赏月,命朱贵儿吹紫竹箫,其声悠扬动听。时桥无名,箫后请炀帝命名,因同游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桥。

这显然是小说家言,但许多人竟然相信。从此,二十四桥为一座桥的说法,竟然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清朝人李斗在其著作扬州画舫录中,认为一座桥与二十四座桥“两说皆非”。但是,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却同意沈括的观点,认为扬州城中的确有二十四座桥存在。如果只是一座桥,杜牧就不会说“玉人何处教吹箫”了。

隋代以后,随着南北运河的贯通,扬州得地利之便,成为中国最为繁华的水城。水多桥就多,所以,不少人赞同扬州城内有二十四座桥的说法。古时造桥,考虑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不影响河道上船只的航运,二是桥面上的通行能力。为了给过往的木船留下足够的空间,古桥大都做成半圆的拱券,这大约就是石拱桥产生的原故。为了让行人或者轿马过桥时不至于打滑,同时也让桥面更为合理与美观,故拱桥的桥面大都设计成台阶。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无数行人的践踏,这些石阶都被磨得光滑洁净。任何时候,只要踏上它,就会感到它的温柔可亲以及那种默默地承担。

我确信,千年前的扬州,一定有二十四座弯弯的石桥或者砖桥。某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诗人杜牧在某一处酒肆中独酌。忽然,隐隐约约地箫声象柳絮一样飘来,杜牧想象吹箫的美人,禁不住凭窗聆听,并暗自忖道吹箫的美人啊,此刻,你在哪一座桥上呢

比杜牧稍早一些的另一名唐代诗人张若虚,是扬州人。他日夕感受扬州的烟花水月,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设想一下,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妙龄女站在弯弯的小石桥上吹奏一支竹箫,无论是不胜娇羞的形态还是低迴婉转的旋律,都让人想起另一位诗人的名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奈是扬州。

扬州的温婉在于水,而一座座弯弯的石拱桥构成了水上的童话。童话的颜色是姹紫嫣红的春花。童话的意境是空濛的月色,童话的主人便是那吹箫的少女了。

因为张若虚和杜牧的引导,历史中有多少醉心于艺术生活的人,都纷纷来到扬州寻梦。扬州的辉煌,在唐与清两个朝代的中期达到了鼎盛,由艺术家与商人联合打造的嘉年华,让市井生活的热情极度地宣泄。在这两个时期,扬州城内留下不少辉煌的建筑的诗篇。而大量的石桥的建成,为这座城市的造型艺术增添了很多优美的弧线。

盛唐之后,扬州城有过多次惨遭屠戮的记忆。市民的鲜血与石桥的碎片同时沉入悲惨的岁月。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建筑能够逃避浩劫。扬州城中没有任何一座桥梁,不管是石桥、砖桥还是木桥,能够在惨烈的战斗中侥幸存在。

当然,毁掉的不只是桥梁,还有那些寺庙、园林和王侯们的宏伟的陵墓。这些精美建筑的毁灭,会给屠城者带来罪恶的喜悦。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城市一旦被毁灭,便永远成为了废墟,甚至最后连废墟也完全消失。但有的城市却有着浴火重生的能力。不管它被毁灭多少次,总会奇迹般地再度崛起和兴盛。扬州就属于这样的城市。

被焚烧的寺庙重新建设,被破坏的园林重新营造,被损毁的桥梁重新修砌。虽然,扬州在历史上经受了多次浩劫。但浩劫过后,扬州用更加炫目的美景来抚平历史的创伤。

瘦西湖上,有一座四桥烟雨楼。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重楼,也叫黄园,原是一位黄姓盐商的湖边别墅。从楼中眺望,可以看到瘦西湖上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花桥四座桥梁。四桥烟雨楼由此而得名。

四桥烟雨楼是黄园的主体建筑。黄园是乾隆年间扬州最负盛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黄园中游览,留下御制诗一首

多有名园绿水浜,清游不事羽林纷。

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

得句便前无系恋,遇花且止足芳芬。

问予喜处诚奚托,宜雨宜旸利种耘。

单从诗歌本身评价,这首诗算不上好诗。但它的意义在于诗作者的身份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一位商人在自己的别墅里接待了皇帝并得到它的墨宝,在中国古代与是一种难得的殊荣。乾隆皇帝站在四桥烟雨楼中欣赏了瘦西湖的景色,特别是眺望了水光花色中的四座桥梁之后,遂将黄园改为“趣园”。这位热爱旅游的皇帝,大概认为在一座楼中能看到四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在乾隆时期,站在烟雨楼中眺望的虹桥、长春桥、莲花桥、春波桥都是亭桥。近在咫尺的,是联系趣园小岛与堤岸的春波桥。这是一座在扬州很少见到的桥梁。

历史上真正的春波桥并不在扬州,而是在绍兴城内。那座桥原名罗汉桥,靠近沈园。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出来作官之前,曾经媒妁之言娶美丽聪慧的唐婉为妻,两人琴瑟和谐,为难得的红颜知已。但陆游的母亲并不喜欢唐婉,要陆游将唐婉休弃。母命难违,陆游与唐婉只得劳燕分飞。唐婉改嫁十年之后,与陆游邂逅于沈园,追忆前情,陆游写了一首钗头凤的词送给唐婉,唐婉看后亦和了一首钗头凤回赠。分手不久,唐婉陷入无尽的思恋,终于忧伤地死去。陆游在七十二岁时再游沈园。怀念死去多年的故妻,含泪写下了沈园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