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远歌(熊召政)_第78章 二十四桥明月(2 / 2)_文明的远歌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78章 二十四桥明月(2 / 2)

文明的远歌 熊召政 2968 字 2020-08-15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后人便根据陆游这首诗,将罗汉桥改名为春波桥。绍兴城中,也有很多著名的古桥,但是,因为陆游与唐婉那一段凄婉的爱情,春波桥名闻天下。历代都有一些好事的文人,每来绍兴,都会来到这春波桥凭吊一番。

瘦西湖上的这一座春波桥,显然是从绍兴春波桥借来的灵感。江南的文人,于情则喜欢温婉,如果有一些哀艳,则更是惬意;于山水,则喜欢玲珑和空濛。这就是瘦西湖产生的原因。

如果说大虹桥因为修禊而闻名,春波桥因为含了爱情的典故而引来游人的顾盼。那么,

真正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显著地位而又成为瘦西湖上最为亮丽的景观的,则是莲花桥了。

在瘦西湖白塔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座桥,如同锦绣错综的空中楼阁,横跨在瘦西湖的南北两岸。因这座桥建在莲花埂上,故被称作莲花桥。又因为桥上建有五座亭子。当地人也叫它五亭桥。久而久之,五亭桥的名字越叫越响,因此也就取代莲花桥,成为这座桥约定俗成的名字。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赞五亭桥是“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它象一首立体的诗,矗立在瘦西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代造桥艺术的魅力。诚如一位古桥鉴赏家家的赞叹它的厚重的桥基、空灵的拱券,直线的拼缝、转角的弧线,大小的搭配、图形的变换,既独具匠心又不着痕迹。使得眼前的这座五亭桥象一条五彩的腰带,紧束瘦西湖的腰肢。

扬州的历史上,很少建造大型的石拱桥。五亭桥大概是存世中惟一的一座了。如果要在今天的扬州,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五亭桥应该是首选。但是,游客们在欣赏五亭桥的美景时,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座桥的建造曾引发了一次官场的地震。

却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江南,对刚刚修葺一新的大虹桥与瘦西湖的园林风光赞不绝口。遗憾的是,瘦西湖因没有疏浚,航道时断时续,一心想乘坐游船前往平山堂的乾隆,只得在莲花埂舍舟登岸,这多少扫了他的游兴。六年之后,乾隆又下江南各州,他这第二次南下的诏旨到达扬州,地方上各衙门的官员便凑在一起商量接待方案。当时扬州各种衙门众多,但最大的衙门仍属两淮巡盐御史。接待乾隆的主要责任人,当然是刚刚莅任的两淮盐御史高桓了。

高桓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乾隆宠爱的贵妃。高桓为了让姐夫第二次巡游扬州玩得开心,决定疏浚瘦西湖的航道,并挖开莲花埂让游船直接航行到平山堂所在的蜀冈之下。为了不影响游人的通行,遂决定在被挖开的莲花埂上建一座桥梁,这就是五亭桥的由来。

在瘦西湖的中段应该建一座什么样的桥,才能与这里的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呢长期住在北京的高桓,经反复斟酌,决定吸收北海五龙桥以及万岁山五亭的建造方式,再配之以金刚宝座塔式的桥基。将这三样统一于一座桥上,施工难度极大,但却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桥梁式样,并为扬州留下建筑的奇迹。

关于五亭桥的建造工艺,扬州古桥一书是这样介绍的

如此巨大的石拱桥需要牢固的桥梁基础,扬州工匠采用了扩大基础加木桩的技术建成后的五亭桥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全长5799米,宽6到186米不等。15个拱形桥孔中,中心拱桥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型,直贯东西,便于大型船只通过。旁边12个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跨径3米左右,可洞洞相通,亦呈小的半圆型,可过小游船。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态各殊。

建造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五亭桥,需要巨大的经费。乾隆皇帝诏旨说得明白,他南下江南的一应费用,由国库支付,不用地方承担。但建造五亭桥的经费显然不能上奏朝廷,列入国家预算。高桓自作主张,动用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的小金库,这是一笔隐瞒了朝廷的额外收入,即巡盐御史衙门向盐商发放盐引时,除上交朝廷的例银之处,每引多加纹银三两,仅此一项,每年可收银二十多万两。

乾隆皇帝第二次到达扬州,当他乘坐画舫穿过五亭桥时,不禁“龙颜大悦”,命令停舟上岸,在五亭桥上听了一曲笙歌,并对营建此项工程的地方官员给予了褒奖。

但是,几年后,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两淮盐引案”曝光。乾隆震怒,下旨将担任过两淮盐运御史的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任长官革职下狱,被牵进此案的官员达数十人之多,一时间,此案成为乾隆亲自过问的朝廷第一大案。但是,追查的结果更令乾隆皇帝难堪,因为这些“小金库”的数百万两银子,多半花在他每次下江南的接待和备办贡品上,其中当然也包括修建五亭桥及疏浚瘦西湖而花掉的数万两银子。此案最终草草收场。但普福、高桓、卢见曾三位盐运御史都为此丢掉了性命。

因为一座桥而让三位朝廷重臣命赴黄泉,在中国留下的众多古桥中,这恐怕是唯一的个案了。但是,只要抛开政治与艺术之间那种最为隐秘的血缘关系,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们仍能陶醉于纯粹的艺术的美。力与美、壮与秀,在五亭桥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死去的高桓,听不到后人对五亭桥的赞美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影,

头头空洞过云桡。

夜吹玉人箫。

浮漾在箫声中的波光,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盛唐的二十四桥到康乾盛世的大虹桥、五亭桥,烟雨也罢,修禊也罢,笙歌也罢,它们都象是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化为古桥上精美的浮雕。一些桥消失了,一些桥又诞生了;一些桥上走过了爱情,一些桥上又走过了仇恨。桥上的中国,时而衰老,时而新生。翻开历史的典籍,扬州有据可查的古桥,唐朝有二十六座之多,宋朝有五座,元朝有六座,明朝有十三座,清朝有十九座。自隋至清,扬州的六朝旧梦,几乎都可以在这些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古桥上得到诠释和延伸。面对那些巧夺天工的古桥,你可以真正地体会到桥是凝固的诗,诗是无形的桥。桥与诗融为一体,如一幅水墨,如一曲洞箫的,仍然要数杜牧的那首精美的七绝。让二十四桥浸在空濛的月光里,让吹箫的美人站在弯弯的小石桥上,这样玲珑空灵的意境,正是中国人所欣赏的含蓄的古典之美。我个人认为,在以桥为对象的唐代诗歌中,能够与杜牧这首诗相媲美的,大概只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处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即今天的苏州。在寒山寺之侧的架设在运河上的枫桥,因为张继的诗句,千年来一直得到游人的青睐。杜牧与张继两位诗人,都是桥的知音,两人都写江南的桥,都选择了晚秋时节亲近桥韵。所不同的是,杜牧让桥与吹箫的玉人相恋,而张继则让桥与佛寺的钟声相连。杜牧的意境温润,富于浪漫;张继的意境萧瑟,略含惆怅。两者同样的动人,同样的婉转,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这两首诗,如今的枫桥与二十四桥,都成了游人向往的景区。

枫桥比二十四桥幸运,它千年来一直屹立在那儿,寒山寺的晚钟,成为它抗拒衰老的最好的营养。而二十四桥一直存在着争论,明朝以后,好事者在扬州城内建了一座二十四桥。后来,为了还原杜牧的诗意,又在瘦西湖上专门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二十四桥。

这是一座单孔玉石拱桥,与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造型颇为相似。为了突现二十四桥这个数字,造桥者让桥身长二十四米,宽两百四十厘米,两端各二十四级台阶,桥两侧立有二十四根栏柱。由于这样精心的设计,卧于鳞鳞波光中的这座二十四桥,便成了扬州园林的典范。每逢看到这座桥,我就想,每日总是半醉的杜牧,究竟是否踏过这样的拱桥,寻找那缥缥沓沓的箫声呢。

乾隆皇帝来到扬州之前,对这座水城知之甚微,他只知道一座二十四桥。因此从北京出发前写诗表达心情“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帝王级的旅游者,霸气有余而缱绻不足。文人出身的郁达夫,心中萦念二十四桥,发为诗歌,便觉得非常艺术

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

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廿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