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_第144章 一场暴动(1 / 2)_长公主不想死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44章 一场暴动(1 / 2)

长公主不想死 衣青箬 1647 字 2020-05-28

免除农业税的消息一传出去,就立刻引发了一阵热烈的反响。

从古至今,上数到三皇五帝时,也没有过这样的仁政,怎不叫人惊奇?

虽然自从贺卿执政以来,朝政清明,用人果决,接连处理了好几件朝廷的疑难之事,推动了各项改革的进行,如今的大楚已经大有盛世气象,百姓们对朝廷的认同感更是一日高过一日,但真正推行这样的政策,还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是生存的根基。所以即便是生活在城中的大户人家,也要花费大笔钱财买田置地。

这也是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本原因。这个时代的人对土地有一种执念,于是越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占有的土地就越多。一个大家族,有可能占据几万几十万亩土地,如此一来,自然逼得底层百姓没了生计。

虽然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但这种思想,一时半会儿却还转不过来。

京城百姓生活在天子脚下,对政策也很敏感,十分关心国是,本朝不禁民间言论,所以许多人闲着没事更是喜欢议论一下朝政。如今出了这新政策,坊间在最初的惊诧之后,便也开始议论起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变化了。

有赖于铁路的高效率,几日之后,消息便几乎传遍了整个大楚。

而这项政策,自然也在江南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

海贸兴盛,也让江南一带焕发新生,良田早早就变作了桑园茶园,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虽然最开始做这件事,众人打的是要借此逼迫贺卿的主意,最后却失利了,但真正算起来,他们也没吃亏,反倒大赚一笔。

就是仓库里的陈粮卖不上价钱,为了腾出地方来堆放丝绸,只能贱卖了。但众人也没有非要跟朝廷对着干的意思,自己得了好处,也就不计较这一点半点了。

免除农业税这事,原本应该与他们没什么干系,但资本家的本质,就是想尽办法去钻漏洞。

茶园和桑园每年的税收,本来就比粮田要高得多。但既然赚得多,他们也无话可说。可如今粮田的赋税免了,他们茶园和桑园却还是照旧,岂不是等于自己白白花了一笔钱出去?

俗语说无奸不商,要这些商人们把到手的钱拿出去,那就跟割肉一般。如今见了机会,自然立刻就意动起来。

如今他们有两个办法,一是再把自己名下的土地,写作粮田。当然,事实上他们是不可能真的把桑树挖掉,改种粮食的,但可以在官府登记处作假,将桑园写成粮田,如此自然也可以跟着免税。

但这几年来,朝廷对江南十分重视,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篦子,他们在江南官场经营的那些关系,都断了大半。

更不消说消息灵通,如今但凡有点儿什么风吹草动,几日就能传到京城,再不是从前天高皇帝远的时候,这种偷天换日的做法,也很难真正生效。朝廷只要派个人过来看看,便知道了。

所以就只能着落在第二个办法上:想办法闹起来。

既然一样是土地税,为何粮田能减,其他的田就不能减?一样是大楚的百姓,为什么朝廷单单只偏心那些种粮食的?丝绸茶叶一年能为朝廷带来多少收益,为何还要压榨他们?

当然,这种话他们不会自己来说,而是煽动那些家里只有几亩田地,生计的确一般的普通桑农。

这世上,赚钱的永远是大户。别看如今丝绸价格节节攀升,好似随便就能发财,但实际上,江南的财富,大半还是握在大户手中。

那些普通桑农,自己种几亩桑苗,一年养几张蚕,能有多少出产?家里若是没有织机,只能把生丝卖给大户,赚个辛苦钱。家里有织机,也比不得那些大户的织造作坊花样多,只能织素布,价值同样不高。

所以辛苦一年,交上赋税,剩下的也不过勉强糊口罢了。

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更愿意把桑田卖了,去大户人家的作坊里做工,每个月拿固定的银钱。

不过坚持自己种地的人也不是没有。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家有恒产,能够留给子孙后代。作坊里做工,若有个什么万一,也那全家就失了指望了。

大户们有心兼并这些桑农久矣,毕竟桑树种得越多,作坊出产也就越多,那织造作坊里织的根本不是丝绸,而是金银!这样的好东西,自是多多益善。

偏偏桑农顽固不化,就是死守着那一点“祖宗基业”,舍不得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