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盗墓生涯(迢迢暗度)_第十二章出师不利(2 / 2)_我和我的盗墓生涯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十二章出师不利(2 / 2)

        对秦穆公这个人物,我所知不多,但现在要去找他的墓,我便燃起了几分兴趣,奇道:“是啥事?”

        “殷商以及周代,都有着拿活人殉葬的传统,甚至,殷商时期,贵族觉得如果死后没活人殉葬的话,是一件极其丢面子的事。而那时候的殉葬者,大多都是战俘,奴隶等等。但到了后来的周代,大面积的开始用童男童女来殉葬,可谓是更加的令人发指了。”

        缓了口气,王馆长又道:“后来,春秋时期延续了周代让活人殉葬的陋习,但百姓和一小部分官员,开始反感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不过,殉葬之风不但不见收敛,反而更甚,诸侯王死后,殉葬着动辄数十上百人,甚至连大臣都被帝王拿去殉葬了!”

        接着,王馆长道出了一则史记中关于秦穆公的趣闻。

        秦穆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起共赴黄泉,一次与群臣饮酒,趁着大家喝的晕头转向之际,说,‘咋们君臣,生时同乐,死时亦要同哀才行’。

        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大臣酒精上脑以为穆公是在试探他们的忠诚度,竟当场表态愿意随他赴死,却不料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这一表态,秦穆公死后,他们便跟着下了墓葬,且陪同的还有一百七十七个活人。

        对于这位,将弱国秦国带进春秋霸主地位的中兴之主秦穆公,百姓当时是非常钦佩的,觉得同朝为臣民乃是福分,他们也对这位建有赫赫功业的“王”怀抱无线幻想,觉得活人殉葬这种陋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却不料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这位“王”不仅没制止这种陋习,反而想着要将大臣带走,好去另一个世界驱使。

        因为这件事,百姓对于这位诸侯的好感可谓是直线滑到了谷底。

        说完这事,王馆长道:“史记还是可信的,别说人数对不上,殉葬的人一般是和死者埋在一个地方的,听这老哥的口气那地方除了白骨就没其他东西了吧。”

        老汉点点头。  

        林翻道:“那会不会是当年挖坟的人被杀了埋到这里了?”  

        林晨道:“这倒是有点可能,但我记着,距离我做标记的那个地方还要好一段距离的!”

        “走吧,别管这些事情了。”老头催促我们。“距离走出这地方还要好一段距离里,天快黑了,我想你们不想在这山谷呆一晚上吧!”

        林晨打了个寒碜道:“那是,这地方更古怪的很,还是早些离开好。”

        “那跟进我,现在咋们走!”老汉收起了他那旱烟,挂在腰上后在前带路。  

        我们沿着两岸大山间的河谷进发,这里山势陡峭,两边都是笔直的山崖,人很难怕的上去,所以,就算是河谷间走会多绕些弯路,也没得什么法子。

        这一路,也确实在溪水边见到了好些尸骨。

        大概走了一个时辰左右,走在前面的老汉停了下来,他指着前面崩塌的山体道:“前些日子发了大水,这唯一的一条以前进深山走出来的半截路断了,白骨架子就是这山上掉下来的。”

        我往前一望,前面的山崖上确实隐约能看到一条歪歪扭扭的小路,不过,山体在路中间崩了开来,形成了一条深不见底的大口子,将一条路断成了两截,没法子走了。

        看到此番情景,林晨有些难为道:“我记着这好像是我们以前经常走的那条路,现在路断了,您老人家还知道其他的路吗?”

        老汉愣了一会,指着断山道:“之前山没有裂成这个样子的,那时候人还是能过去的,没想到几个月没来,这口子越开越大咧,不过,路还是有一条的,就是……。”他吞吞吐吐的有些不想说。

        “到底怎么了?”

        “既然有路,走不就行了!”

        眼见老汉支支吾吾的有些躲闪,小道士与林翻两个急性子一人说了一句。

        林晨也道:“老人家,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嘛,那条路到底有啥问题?”他又道:“不会是这一趟有些怠慢,您暗自生我们的气了吧!”  

        “嗨,都不是,你们不知道,那地方古的很,我都不敢走哪里。”

        老头叹了一口气,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说谎恐吓我们,他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那地方的故事。

        这故事,是在一九五九年发生的。

        要说这故事,得先提一下当时的背景。  

        1958年,由于政府激进的建设方针,错误地制定了大越进的生产建设计划,要求全国工农业生产指标一年年间要数以倍计的增长。

        现在来看,这规划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

        但当时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人多力量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一开始,所有人鼓足干劲,大力的将激情投入到生产中去,可慢慢的,所有人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按说这时候,就应该改正计划才是,但一些心怀鬼胎之辈为了一己私利,隐瞒实际情况,开始大范围的鼓动全国各地放卫星,想方设法欺骗中央政府。

        就这样,一亩水稻的产量经全国各个合作社的鼓吹,最后亩产都吹过一万斤,而实际上,那时一亩上好的稻田产五百斤粮食就已经不错了。  

        类似什么肥猪赛大象,鸡鸭比牛大的事情,都是那时候出来的。

        由于不要命的垦荒,以及过量发展钢铁等重工业项目,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而环境破坏的后果,就是人祸导致的天灾。

        由于种种原因,下方小范围的灾情不为人所知,等上级政府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已经爆发了。

        这就是五八年到六一年持续三年的全国大饥荒。

        这个故事便发生在五九年,也就是饥荒闹得最凶的时候。!-115-